第一,數數孩子的強項。不管強項有多微不足道或多無聊,也要記下來。
第二,檢視自己在孩子的強項上表現如何,看看有沒有連結的空間,要連結就要好玩,要好玩「你就吾好太勁>.<」!是的,這是遊戲治療的理念之一。跟打球或下棋不同,那是知識和技術上的提升,至少在進行時要考慮某些限制或包伏,例如你總不可在下棋時鬥誰輸得多吧?如此也違背體育精神。在孩子的強項上找連結找好玩的就沒有這些限制或包伏,因為重點在於關係上的建立、親密度的提升及情感上的交流。
第三,行動。發生在我身上是這樣的,我2個孩子的電腦技術都不錯(源於打機技術>.<‘),而我卻是徹頭徹尾的電腦白痴,他們曾經評價過我拿去大學講課的ppt設計像中學生程度,一點也不襯我,當時我既自信又無辜地回應:「你地知你阿媽我d電腦功夫仔得甘多,不過我相信聽的人只看文字就夠滿足了 ;)」才初中的孩子,不但沒有一笑置之,反而就著我的程度獻計和提供改良工具,孩子可以用2小時耐心教我非常簡單的事情,但我可能過了幾星期就忘記了@.@”,他們仍然會不厭其煩地為我再講解一次(後來進化到連筆記都提供了,可能佢地已明白阿媽實在太豬)。之後,換轉他們碰到自己不熟悉不肯定的事情,也會毫不猶豫地找我商議,大家的態度相若,因為我們已建立了特定的互動模式:耐心+易地而處。久而久之,孩子愈長大,我們之間的話題就更多更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