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園地

【家長感言: Maggie】

 

回想第一次和Julia通話的第一句說話,我就告訴她:「我不認為我的小朋友有問題,有問題的人是我。」而實在,為了尋求「解決」方法,我也上過其他的家長班及閱讀有關的書籍。但一般來說,這些方法比較單向,家長班欠缺與孩子的互動;書本亦不能全然針對我所遇到的問題。經好友介紹下,認識到Play遊戲治療,開展了我作為母親的成長過程!

 

本人家中有三個小孩,分別是兩個女兒及小兒子。三個有着三種不同性格,大家姐比較缺乏自信、與弟妹相處冷漠,跟我也不是很親密。我深知她的「問題」其實和我對她的嚴厲管教有着莫大關係,我很理解她欠缺自信和冷漠的表現是基於「不做不錯的精神」!

 

至於二妹,她對自己的事要求完美,由幼稚園寫字簿的字體到房間的整齊度,她也有種執着,而那種偏執程度對於當時還是初小的她,只能用哭及發脾氣來宣洩,卻換來是媽媽的大罵。在得不到任何安慰之餘,我們的關係也逐漸被破壞⋯⋯

 

至於細佬,他是坊間所說的「細B」,所以他的參與主要是加強他的理解力及讓他融入有不同年齡的團體活動。

 

他們三個先後分別以不同組合參加了Meaningful Play,是親子形式的,到最後是我們一家五口一同參與的。在這歷時半年的過程裏,我首先好像重新認識了大女兒。從第一堂連導師也感受到家姐和細佬甚少互動,到後期他倆可以是以一隊,組合起來玩,我意識到每星期到這裏「玩」,對家姐是一種情緒上的釋放!這不是單純的能量釋放,由於Meaningful Play的每個遊戲是根據每對親子期望改善的目標來設計,所以效果很顯著,例如家姐的記憶力十分好,導師設計遊戲時不但會加入此元素,還會適時讚賞她。這種不是來自家人的肯定是不可能在家中營造得到的,但卻一點一滴地增強了家姐的自信!這份心理上被認同的感受,亦連帶性地帶來其他正面的改變,包括她會願意與細佬和妹妹「一起」,以家姐的身分教他們如何玩!

 

至於二妹,她偏執的問題主要是在單對單的遊戲治療中逐步改善,雖然單對單的內容是保密的,但我看到妹妹在過程中獲得情緒釋放,她亦明白偏執的後果及表達情緒的其他方法。

 

其後,是我們一家五口參與了親子Meaningful Play。這是很難得的,特別是爸爸,他放棄了週六半天的時間,陪着我和孩子來「玩」,但這一切也是值得的,因孩子看到父母跟平日的不同及投入地玩,我相信這是孩子進步的其中一個原因!

 

而我亦在遊戲後的分享領會了很多!導師們對我的鼓勵也令我很感動!我一直也知道孩子的所謂問題其實是源於自己的性格及管教方式,但導師們不但沒有否定我這個要求高又脾氣急躁的媽媽,還欣賞我為孩子的付出,這種肯定及支持亦令我很鼓舞。

 

由大女兒開始,到細仔、二女兒,再到一家五口,我在Meaningful Play中,經歷了半年的學習及成長!這不單單是小朋友的改變,還是父母的成長!在現今生活步伐急促的社會,作為三個孩子的媽媽,很多時候我們一早已提供了「答案」給他們,很少給他們機會講出他們的選擇,亦不會願意聆聽背後的原因。更遑論會花心思來觀察他們的互動了。我們上學去求知識,但從來沒有一課是教我們如何做父母的,我們只是本着自己父母的版本來教小孩,又或是靠閱讀去「學」做父母,但每個小朋友也是獨一無二,跟我們的關係也是,很難「一本通書用到老」。

 

親子Meaningful Play不是只玩玩遊戲的Playgroup,它是從簡單但有目標性的遊戲中,營造家中不能有的氛圍,讓孩子體會自己的特質。更重要是父母學懂觀察孩子、與其他人的互動和其反應,再作出應有的回應。這一切不是你放下小朋友上playgroup,一個小時後去接回他便會出現的改變!在這個甚麼也講求快、靚、正的年代,唯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不能有速成班的!所有關係也要花時間及心思去經營。我只花了人生半年的時間,去認識作為母親的角色,再嘗試去改善親子的關係,然而母親是一輩子的職業,難道不值得我們去花一點點時間,學習如何去做好「這份工」嗎?

 

一位曾經不知所措的媽媽

Maggie Pang

 

【家長感言: Maisy】

我的大女兒從小就情緒比較容易激動,行為上不易跟隨成人的指示,也比較不合群。她在3歲時被診斷為「懷疑自閉症譜系障礙」,5歲時再被評估為有過度活躍症的特徵。

她2歲的時候,妹妹出世了。對於妹妹的出生,儘管我們已刻意多花時間陪伴她、避免她感到被忽略,但她仍是很妒忌妹妹,對妹妹存有敵意;而在妹妹出生後,她有了頻密咬指甲的舉動,無論在家中、在學校、在閒着的時候,她都不斷咬,以致我曾有超過一年的時間,根本不需要為她剪手指甲。

為此,我開始接觸遊戲治療,希望能幫助她。我第一次和孩子參與親子Meaningful Play,是在她4歲時,只我們兩母女參與。在那次讓我最深刻的是,遊戲可以不為「學習」什麼(我們都愛說「從遊戲中學習」嘛!);遊戲,可以是純粹享受親子關係。孩子是很喜歡和媽媽單單玩玩,從她興奮、喜悅的眼神中,我知道我這樣做令孩子感到自己很重要,因為媽媽願意放下一切,專心和她玩。自此之後,我和先生都很着意建立「家庭遊戲時間」,無論那天工作、學業壓力多大,我們也儘量抽時間和孩子玩遊戲,建立關係,也讓彼此留下美好回憶。在親子Meaningful Play、一對一遊戲治療、再配合我們在家中的家庭遊戲時間,她咬手指的問題,竟在不知不覺中消失了。

第二次參與親子Meaningful Play則是她6歲時,妹妹和爸爸也有參與。在Meaningful Play中,由於是與其他家庭以競技的形式玩遊戲,她必須與妹妹合作玩。初時她有不情願,但也慢慢接受妹妹是「隊友」,也從事事要贏妹妹,到開始會合作完成任務。由於工作上的需要我只能參與4次,改變不算非常顯著,但我也察覺到姊妹的相處上已有進步。

對我來說,在親子Meaningful Play中,由於是很「刻意」和孩子玩,我也是很專注地玩,是的,我發現有時在家或在公園,自己都會玩得不專注。親子Meaningful Play也為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好好地觀察我的小朋友、從觀察她與其他孩子的不同,以致能以另一個角度去認識我的小朋友。

此外,每次的debriefing也是令我獲益良多的。從與治療師及與其他家長的互動中,每每都令我有很多反省和新發現。

有一次,女兒在遊戲中表現得與其他孩子很不同(其實常常都是很不同,我會認為她「不守規矩」,她的想法總是與其他孩子不同),但在debriefing中,在治療師的提醒下,我才發現,她的「不同」是因為她的眼光很獨特,是能跳出框框去思考,這一點是超越我的,因為我正是很循規蹈矩的人。我對她的「不同」,產生出一份接納和欣賞。從此以後,我也多提醒自己,她的「不同」、「不守規矩」,未必是刻意與人作對或不合作,可能她也有原因,不要急着判斷,要先了解一下她的想法和需要。

 

家長Maisy

 

【家長感言: April】

身為三位男孩的媽媽,我經常會有分身不暇的感覺;每天都希望自己能有三頭六臂,身懷十八般武藝。

剛剛安排好哥哥的學習,接着就聽見老二老三為了玩具而爭吵。解決了兩兄弟的紛爭後,滿以為可以安靜一下;哈!老三又開始作怪了。心想為何一天24小時永遠是不夠用呢?

我們一家參與親子Meaningful Play後,從遊戲互動中我注意到觀察的重要,我才發現原來我一直都只顧着給孩子安排所有事情,卻忽略了讓他們學習成長。如果孩子永遠在我的護蔭下成長,那麼他們長大後如何獨立,如何判斷事情呢?仔細想想,哥哥真的安排不了自己的功課和學習嗎?兄弟們的糾紛必須我插手才能解決嗎?在親子Meaningful Play發現,原來放手讓小朋友摸索、思考,他們是可以展現自主能力和獨立的。

親子Meaningful Play不但促進了我們的親子關係,更在互動當中發現他們另外的一面。例如每日都為雞毛蒜皮小事而爭吵、互相投訴的兄弟,原來在遊戲中能互相配合,有商有量。更意想不到的是當弟弟在遊戲中有點失落時,哥哥能馬上察覺,安撫弟弟,非常着緊弟弟的感受。而哥哥在遊戲中遇到困難時,弟弟亦會主動幫忙,合力解決。這些意想不到的行為,都是小孩在遊戲中無意地表露出來,讓我更加了解每位小孩的獨特個性,以及他們的需要。

 

家長April

 

【家長感言: Karli】

哥哥七歲,斯文有禮、獨立、守規矩,只要跟他說明道理,他就會做得好,而且成績良好,謙虛。是大家眼中的乖寶寶、好學生。

弟弟五歲,活潑開朗,反應快,很活躍,成績良好,是舉一反三的類別。他在學校都是一個守規則的小朋友;問題在家中或與小朋友間相處時會比較自我。因材施教,我並沒有要弟弟以哥哥為榜樣,我覺得小朋友性格不同,所以教法和要求都不一樣,自己進步就好了。

直到弟弟五歲,玩遊戲時都堅持不守遊戲規則,會自己創造一些有利自己的規則,或者不愉快收場。朋友建議去做遊戲治療了解他內心。

或者很多人認為,這些是小朋友常見的問題,不需要這麼嚴肅地處理。以我的角度,道理說了很多,正向教育、以身作則……一般可以做的方法都試了。我希望能在小朋友還小的時候,把問題處理掉,而不是累積到很嚴重,才去面對,所以我們都選擇了做遊戲治療。

我們參與的是親子Meaningful Play,很記得頭幾次,一大班家長小朋友進行活動。弟弟很快就由遊戲中將專注力轉移到與媽媽的互動上,想表示對媽媽的愛意。不在乎當下的遊戲在做什麼,當時要遵守的規則是什麼。治療師請他去一角,表明如想玩遊戲就必須守規則,如他不想遵守規則,或者不想玩遊戲,就必須在一旁安靜地等待其他人結束遊戲。

那一刻,弟弟回答他不想玩遊戲及在一旁等待,如是者兩堂三堂都是這樣,慢慢地他就願意及參與在遊戲當中,在家或與兄弟相處亦漸漸改善了,會願意守規矩。

而哥哥亦有參與一對一的遊戲治療。平日哥哥總是向我表示,他要「很勞氣」地去改正弟弟的問題,會說他不明白為什麼弟弟這麼「曳」,認為弟弟是故意的。記得第一次進行一對一的遊戲治療後,兩兄弟離開中心的時候,弟弟又再在馬路邊走,哥哥很溫柔地拖弟弟要遠離馬路邊,並詳細有耐性地解釋原因,弟弟亦很樂意接受,我當時感到驚訝的,因為此情境從未發生。

除了兄弟間的相處有明顯改善外,治療師亦為父母提供了很多有用的意見,讓父母明白回家要如何跟進。

到親子Meaningful Play和一對一遊戲治療完結時,哥哥和弟弟的目標都有了大的進展。

 

家長Karli

 

【家長感言: Yvonne】

我有一個有自閉症、亞士保加、過度活躍及專注力不足的兒子,雖然每一個症狀都屬於輕微,但全加在一起就不輕微了,亦不容易應付。

當時兒子仍然在幼稚園階段,他的表達能力不是太好,因而導致情緒起伏相當大,一爆就到十級,滿面通紅,手緊握拳頭,幸好他不會打人。

我嘗試讓他上專業訓練,但效果完全不理想。之後在教會有個姊妹介紹了一個有關遊戲治療講座給我,由於我已經沒有其他方法,所以我就立刻報名了。

雖然那個講座只是精要地介紹遊戲治療,但我已感受到遊戲治療的特別,我亦將我所學到的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很感恩,雖然只用了點皮毛技術而已,但兒子的情緒已得到改善。

直至到去年,兒子中學二年級開學不久,受到同學的言語及網上欺凌,令情緒出現問題,每晚會發惡夢而驚醒痛哭或醒來走到我房間需要我的安慰,他亦對自己完全失去信心,我雖已盡量去開解他,嘗試叫他遠離那些朋友或不要理會他們,但是他沒辦法做到。後來教會傳道人介紹了一位遊戲治療師給我,就是Meaningful Play的作者Julia,我就讓兒子接受一對一遊戲治療,經過治療之後他已經沒有再發惡夢,不安情緒亦舒緩了,更懂得去選擇跟甚麼人玩,自信心也回來了!

家長Yvonne

 

【家長感言: 炘霖媽媽】

好榮幸得到Julia老師的邀請,有機會跟大家分享我們一家接受遊戲治療的經歷和感受,希望我們難過而又正面的經歷,能讓大家了解到遊戲治療。

我是全職媽媽,有兩名小孩。我十分享受可以陪伴小孩成長的時光,我先生也十分重視親子時間,放工回家都會親自替兩個小孩洗澡,與他們一起玩遊戲和伴讀,盡量爭取親子時間。一家人的關係十分美好和諧。

炘霖是我們的長女,三歲半,還有一個弟弟。炘霖是一位文靜又慢熱的小朋友。在陌生環境中,只會從旁觀察,不太喜歡參與群體活動,就算參與都一定要父母在旁。雖然十分喜歡校園生活,但她在學校不太願意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分組活動時常常都由其他小朋友邀請成為組員。因此,老師曾一度懷疑她是否表達能力有問題;事實上,她在家中是無所不談,會跟家人分享學校的生活,也會模仿老師的教學模式和口吻,十分有趣可愛。

即使上幼稚園了,我們還有參加音樂親子班,因為我們一家都十分享受在音樂中的親子“quality time”——家長放下電話「專心」跟小孩一起上堂學習。

某天,炘霖的朋友舉辦生日會,我們一家四口應邀參加,會場有一座平平無奇的滑梯供小朋友玩樂。當天在場的小孩子約有二十人,年齡在1-8歲不等,我家的小孩只有歲半和三歲,年齡比較細,所以我和先生一人照顧一個,以防個子較大的小孩跑太快或玩得忘形會有意外發生。

可惜事與願違,當時炘霖跟爸爸排隊玩滑梯,爸爸在滑梯邊維持秩序,要小朋友排隊,要前方小朋友離開,下一個才可以滑下去,又多番要求小朋友不能從滑梯下方倒走上去。

輪到炘霖時,她選擇了趴在滑梯(面向滑梯)的方式滑下去,同時,一名大約6歲的女孩從梯下跑上去,當二人在滑梯相遇時,六歲女孩失了平衡,一聲巨響,整個人就壓在炘霖身上,女孩的心口更壓在炘霖頭部,使炘霖的下巴位直接貼在滑梯造成撕裂。炘霖站起來時,下巴的血一直流,爸爸目擊整個過程,還以為是掉了牙。就立刻呼叫我過去幫忙安撫炘霖,並替她初步止血。

止血後,我們立即出發到醫院。經醫生檢查,由於傷口撕裂至見骨,需要縫針處理。炘霖十分害怕醫院環境,陌生的醫生、姑娘走近,她都會嚎啕大哭,也會掙扎至滿頭大汗,沒有辦法做局部麻醉,處理傷口,唯有等待六小時(需要禁食六小時)後進入手術室,進行全身麻醉,以便醫生幫她處理傷口和縫針。

在等待期間和進入手術室時,炘霖一直感到十分不安和焦慮,不斷跟我說想離開、想回家找弟弟,我惟有安慰她說:「炘霖好勇敢的,我哋嚟呢度係要醫生幫你消毒傷口。唔駛怕!媽媽會一直陪住你。」在進入手術室後,花了半小時游說,她還是很抗拒,我只有狠下心,抱緊她放到手術床上,讓麻醉藥使她靜靜地入睡。

手術順利完成,醫生本以為20分鐘就可完成的手術,卻花了一小時,因為傷口撕裂太嚴重,要花較長時間消毒和要剪掉肉屑才可把傷口縫合得較美觀。

幾經辛苦,第二天下午終於出院回家,炘霖已可以如常進食,替她梳洗後便上床睡覺。她入睡後我便離開房間,爸爸也出門回到公司工作。但一小時後,炘霖便大哭醒來,我立刻把她緊緊抱著安慰,但還是不斷找我和爸爸,口中唸唸有詞,不斷說:「我滑得太慢,有個姐姐撞到我令到我受傷。我好驚呀!流好多血!快啲帶我去醫生度!」還不斷要求我要打電話給爸爸,於是打電話給爸爸,也是說了同一番說話,最後把平時甚少看的電視也開了,還是平復不了。經過兩小時的哭訴,爸爸終於回家,而炘霖也倦極在我懷中睡著了。

這樣的情況維持了兩星期,終於可以回校上課,只是仍不能上體育課,當我以為一切順利之際,第二天早上準備再上學,炘霖卻不願起床,不願換校服,不願吃早餐,口中也不斷說不要萬老師(班主任),去到學校門前,竟好像開學初期那樣哭鬧不肯進去,在課室裡更不聽老師指令,什麼也不願意做,還向老師發脾氣,表示要走,要回家!放學時老師與我溝通,我和老師都不明白,一向乖巧聽話守規矩的炘霖,怎會變成這樣?此外,在家的情況也愈來愈糟,會無故發脾氣,在清醒的狀態下有尿床的情況出現(一星期有3-5次),睡醒時身邊不見父母,就會十分焦慮不安和大聲哭泣。

情況持續了差不多兩星期也未有改善,於是在朋友的介紹下認識了Julia老師,很快便約了時間做第一次見面和評估,Julia老師的專業講解和經驗令我和先生也十分放心把炘霖交給她,而我們也期待著一對一的遊戲治療會給炘霖帶來正面影響。

療程開始時,是意外發生後一個月,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炘霖只見了Julia老師2次,我的朋友和炘霖的老師,也能明顯看得出炘霖進步的地方。當療程進行了三分一,就是聖誕節假了,剛好跟我的朋友聚會了,這幫朋友在炘霖出世後便定期每一至兩個月都會見面一次,而炘霖也一直表現怕醜,每次都需要一定的時間才可以跟我的朋友混熟。但是這次就不同了,一去到聚會的地方,就能主動跟哥哥姐姐打招呼,也勇於跟哥哥姐姐們表達她的需要,在場的朋友也看到她的進步,比以前更開朗活潑,也稱讚她長大了,是個有禮貌的好孩子,炘霖也十分開心。

聖誕假期後上學,當時見了Julia老師4次,學校老師來電表示炘霖在校明顯進步了,她終於能開口表達自己的需要,會主動要求老師幫忙她做不到的事,也能開始跟小朋友有更多互動和交流,在分組活動時,終於會開口問其他小朋友能否跟她同組,而不再是被動地等其他小朋友邀請。老師還說開學近5個月,現在才聽清楚炘霖的聲音,自始我就不斷收到老師的來電,跟我分享炘霖進步了的地方,著我回家後要給她多加稱讚和鼓勵!

透過一對一遊戲治療,不單可以撫平炘霖意外後的負面情緒和改善了倒退行為,最意想不到的收穫就是,炘霖在遊戲治療後,改變了她原本慢熱內向的性格,比以前更勇敢參與和投入課堂。

藉此機會,再次感謝Julia老師的遊戲治療,給炘霖帶來了正面影響。我和先生十分感恩炘霖都遇上了恩師Julia,她以生命影響生命,給炘霖帶來了正能量,影響了她日後的正向行為和情緒。另外十分幸運的是,炘霖學校的老師也很有耐心和愛心,在這段時間對炘霖額外照顧和引導。三方合作,才更事半功倍的讓炘霖進步神速。

意外至今,也快半年了,作為父母今天想起當時的意外,依然十分痛心和自責。但看著女兒今天的行為和社交表現,都比以前更進步更進取,令我們體會到——塞翁失馬 焉知非福的道理!

更深的感受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治療過程中,我們信任Julia老師,盡力配合要求,不要在治療後問炘霖在治療時的事情,有幾次是炘霖主動提起治療時的情況,我相信炘霖也十分享受治療的過程,才會主動告訴我。而炘霖也信任Julia老師,心結才能解開。我們互相信任才能造就這次治療的理想效果!

 

炘霖媽媽

(寫於意外後,第169天)